创业致富

  人称“七沟八疙瘩”的四龙庙村,地处河南省渑池县北部的段村乡,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、18个自然村,1364口人散居在27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。

  65岁的张东堂是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,一个10年膀胱癌晚期患者。然而,靠顽强的毅力,他在倒计时的生命里,带领山里群众脱贫致富,誓让群众50年不返贫;为实现村民在家门口赚钱的目标,他忍着病痛带领村子发展起旅游业;他坚持做百姓的“带头人”“服务员”,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,让“有困难找党员”成了村民的口头禅。

  回乡当村干部,只为带领群众脱贫

  渑池县北部是一片海拔千米的莽莽群山,名为韶山。四龙庙村正处深山之中,曾是出了名的穷山窝。1970年11月29日,17岁的张东堂从这里踏上西行从军之路。走之前,他跪在韶山下起誓:“等我从部队回来,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,吃上白馍馍!”

  在部队的7年间,张东堂入了党,任过班长、副排长等职,荣膺2次连嘉奖、3次营嘉奖。1977年退伍时,他本有在外工作当干部的机会,而他却选择了回四龙庙村。“照东堂的性子,早晚都要回老家去,山里人,一口吐沫一个钉,复员回家正好遂了他的意。”与张东堂同时参军的段村乡东沟村杨富勤说。

  当回到阔别已久的四龙庙村后,张东堂发现村里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。曾经的誓言让张东堂振奋起来,下定决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。1978年,他从民兵连长开始,文书、会计、村主任、村党支部书记干了个遍。其中,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间超过26年。

  要致富,先修路。上世纪90年代,张东堂带着党员突击队和民兵进驻深山,饿了啃干粮,渴了饮泉水,累了地当床,凿石料、挖土方、劈山开路,把古老的村寨与现代的世界联通起来,他也由此一步步成为大家的主心骨。

  修地上路难,修心里路更难。山里的群众,生活闭塞,观念陈旧。如何带领村民致富?张东堂苦思冥想后,在流转来的荒山上带头种下了5亩牛心柿、100亩连翘、100亩花椒,以作示范。

  当柿树挂果,村民尝到了甜头,张东堂又积极为家家户户创造条件种花椒、连翘。如今,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片的柿树已有3000多亩,成片的花椒树2000多亩,连翘树1400多亩。“这3种经济作物的收益期都超过50年,只要管理好了,保证咱村50年不返贫!”张东堂每次说起都激动不已。

 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,2009年四龙庙村委换届,张东堂又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。但当他信心满满地要带领村民大干时,却被确诊为膀胱癌晚期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,张东堂并没有被吓倒,一次次的手术、化疗,丝毫没有动摇他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誓与死神赛跑,感动客商投资兴村

  当张东堂确诊患癌后,医生预言:“全力治,好好养,也许还能活5年!”为了带动群众发展,张东堂除了需要化疗不得不去医院外,他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,令医生意想不到的是,10年过去了,拖着病躯的张东堂又带着群众打了不少硬仗、胜仗、漂亮仗!

  随着近几年乡村旅游逐步升温,张东堂开始带领群众发展旅游业。不管是外出就医,还是到外地开会,他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外界客商推介四龙庙的青山绿水,不少投资商被他的坚强和诚恳感动了,前来考察投资。

  去年9月,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化疗的张东堂,得知北京赢利投资公司总经理赵可玮也在此处,一输完液就跑到人家屋里,连续几天推介四龙庙村古村一条街开发项目。

  望着与死神赛跑的张东堂,赵可玮被打动了:“没见过这么拼命的村支书!”他果断拍板与村里签了总投资1.7亿元的度假村开发合作意向书。

  在张东堂的带领下,四龙庙的“旅游兴村”风生水起:由北京客商投资兴建的玫瑰谷漂流项目,近3年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;由郑州客商投资的黄金山万亩农业观光园开发项目,安排200名村民工作,每人每年收入2万多元……

  心上挂着百姓,树起做干部的标杆

  要论官职,村干部没有“品级”;但论责任,却一点也不小。全村老少1000多口人的饥饱冷暖,都在张东堂心上挂着。这些年他干得咋样?群众心里有本账。在村主任陈宝松看来,老支书不仅为村里竖起了电线杆、电话杆、网线杆,还树起了做干部的标杆。

  2013年,张东堂带病奔走,筹资28万元新建了四龙庙村组织活动场所,当年8月底投入使用后,他便坚持带头落实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。去年12月,张东堂要去洛阳市三院化疗,正好轮到他在村委会值班。陈宝松要替他值,张东堂却说:“我是村支书,必须带好头!”

  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张东堂,还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。跑运输致富的陈宝松,把自家的面包车、打印机变成“公交车”“自助机”;村文书宋点军把自家三轮车当公车使,免费为村民拉种子、送化肥;村委委员王保云经常开着自家三轮车送村民看病,随叫随到……目前,四龙庙村有能力帮扶贫困户的27名党员,结对包了78家贫困户和低保户,确保家家稳定脱贫。

  如今,四龙庙村的44名党员坚持每天佩戴党徽,争做老百姓的“带头人”“服务员”,全村党员每年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不下百余件,“有困难找党员”也成了群众的口头禅。

  今年5月初,张东堂的病情再度恶化,几经抢救,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。出院不久,他躺在床上召开了一次村委会:“坚决听党话,永远跟党走。如果我走了,不管你们谁当支书,一定要带着大伙儿,把脱贫攻坚进行到底!”

  40多年来,张东堂把生命之根扎进深山之中,这个“老兵支书”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矢志不渝带领村民发家致富,谱写了一部传奇。其人其事,无愧党员称号,无愧英雄之名。


技术支持: 义斌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