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信息化建设 >>信息化建设 >> 四川成都:为涉农主体搭建信用数据库
详细内容

四川成都:为涉农主体搭建信用数据库

  本报讯(记者 张艳玲)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全国首批12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一,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农村金融”的农村信用体系模式,整合农村产权、农业政策、农村金融等各类资源,建立以农户、农业企业信用数据为基础的“农贷通”平台。截至目前,平台采集各类涉农信息近20余万条,累计采集入库1.4万余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。

  2015年,成都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、73家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。2016年,成立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,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、运行和维护,依法依规对全市相关单位采集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归集、披露、使用、推送。也是在2016年,成都率先在崇州市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,有效解决农业融资难、融资贵以及农村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
  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排头兵,成都近年来一直面临农村金融需求增长与供给乏力的矛盾。2016年,成都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就超过50%,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“农村金融内生需求正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。”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潘斌表示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需求尤为迫切。

  然而,由于地域分布更广、信息采集成本更高,农村地区经济主体在信贷市场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,较城市地区中小微企业更为严重。农村相关的财产权利界定不清,以及以传统的“熟人”信用文化为主导的农村信用环境,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,让不少金融机构面对巨大的农村市场望而却步。

  成都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程桦表示,要破解“三农”发展困境,必须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创新金融服务方式,弥补抵押担保不足,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。为此,成都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信息采集对象,按照多维度的指标体系,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。目前,已采集1.4万余户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,并通过“农贷通”平台同步向金融机构开放。

  在线下,按照农村金融服务站、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、农村电商服务站“三站合一”模式,成都目前已有2000多个“农贷通”金融服务站被植入村公共服务体系,为线上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撑。

  此外,成都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、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和各部门数据交换机制,初步建成了全市统一开放的公共信用

  信息系统,形成了“一网两微一端”一站式查询模式,并在国内率先与微信“城市服务”、支付宝“城市服务”板块对接,实现了二维码扫描、法定代表人关联、地址导航等功能,增强了信用查询的快捷性、便利性,扩大了使用范围。目前,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已实现50家市级部门和单位数据归集报送机制,共归集全域超过263万户法人主体4000余万条法人信用记录、近360万条自然人信用信息。


技术支持: 义斌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