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科技之窗 >>种植技术 >> 安徽省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
详细内容

安徽省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

小麦生产“七份种,三分管”,小麦生产要想获高产,必把好播种质量这一关!咱们省南北跨度大,气候条件复杂多样,南部有江淮沿江麦区,北部有沿淮淮北麦区,不同区域温光资源差异大,气候条件复杂,茬口类型多样,病虫发生情况不一样。这对品种选择、播期、播量和播种方法等都有不同要求。面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,到底该如何提高播种质量?下,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
一、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。

1.种子选择。目前种子市场上流通的小麦种子很多,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种子到底该如何选择呢?主要是按照以下四个原则进行选择:一是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适应;二是品种的产量水平与地力水平相匹配;三是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结合;四是品种抗性与气象及生产条件相协调”的原则做好品种选择,具体来说:

(1)淮北地区:选用抗寒性好、抗倒伏、优质的半冬或半冬偏冬性品种为主;根据区域生态特点,淮北中北部麦区选用中强筋或强筋小麦品种,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生产。

(2)沿淮地区:选用抗寒性好、抗(耐)赤霉病、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半冬性品种或早熟的半冬偏春性品种;根据区域生态特点,本地区适宜发展中强筋或中筋小麦生产。

(3)江淮及沿江地区:选用抗赤霉病、抗穗发芽、优质、抗倒伏能力强的春性品种;根据区域生态特点,本地区适宜发展选用弱筋小麦品种,发展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。

2.种子处理。随着近年来秸秆不断的还田,虽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提高,质地结构也得到了改善,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,如土传病害加重,由于秸秆中会残留一些虫卵和病菌,菌源基数在不断增大,易造成下茬作物病虫害大发生。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是预防和延缓地下害虫、土传、种传及苗期病虫害最有效的措施,所以一定要杜绝“白籽”下种。

(1)杀菌剂拌种:可有效控制小麦散黑穗病、腥黑穗病和早期根腐病、纹枯病、白粉病等病害发生。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,按种子重量的0.1%药量拌种,或用3%的苯醚甲环唑20~30克,或2.5%咯菌腈悬浮剂15~20克,兑水100毫升,拌麦种10公斤,堆闷3小时左右。全蚀病发生的地块用12.5%硅噻菌胺乳剂20毫升,或用10~20毫升咯菌腈悬浮剂加50~100毫升苯醚甲环唑悬浮剂,兑水200毫升拌麦种10~12.5公斤,堆闷8小时左右,可同时兼治黑穗病等根部侵染的病害。

(2)杀虫剂拌种:对地下害虫发生区,可用50%二嗪磷乳油,或40%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.3%拌种,堆闷5~6小时后,摊凉后即可播种;也可用70%吡虫啉可分散粉剂35克+50%二嗪磷乳油30毫升,兑水1公斤,拌种10~15公斤,堆闷3~4小时,待吸收晾干后播种。可有效防治小麦灰飞虱、蚜虫、蛴螬、金针虫、蝼蛄等地下害虫以及预防丛矮病和黄矮病。

(3)药剂拌种注意事项: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区要用土壤处理和拌种相结合进行防治。土壤处理每亩用3%辛硫磷颗粒剂2~2.5公斤左右,均匀撒施于地面,随后将其翻人土中。注意在病害和虫害混发区,可选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同时拌种,要注意先拌杀虫剂,闷种晾干后再拌杀菌剂;先拌乳剂,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剂。

二、精细整地。

前茬作物收获时要选用加装粉碎装置、匀抛装置的联合收获机械,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,均匀抛洒。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深耕翻埋秸秆,耕深不小于20厘米,也可以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旋耕,使秸秆与土层混合,耕后耙透、镇实、整平。

1.淮北旱茬。旱茬小麦可采取“一耕一旋”或“二旋”的整地方式,耕深20厘米以上,旋耕深度12厘米以上,旋耕地块每2~3年深耕或深松1次。或者使用旋耕、施肥、播种、镇压一体的复式作业机械,以减少耕作次数、节本增效,同时还能减少土壤失墒,提高田间出苗率。强化镇压作业,克服旋耕不实带来的播种过深、透风跑墒、易旱易冻等弊端。提倡畦田化种植(或预留操作行),以方便田间管理作业。

2.稻茬整地。沿淮稻茬麦区采用反旋灭茬耕整地或机耕1遍再机耙。江淮丘陵麦区采用浅旋耕1~2遍整地或免耕机开沟覆盖。稻茬麦一定要做好机开沟,实现“三沟”配套。一般每2.5米~3米开挖一条竖沟,沟宽20厘米,沟深25—30厘米。距田两端横埂2—3米各挖一条横沟,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,沟宽20厘米,沟深35—40厘米。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,深40—50厘米,确保内外三沟配套。

3.播后镇压。无论深耕或深旋地块都要根据土壤墒情做到镇压耙实、踏实土壤,特别是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地块。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镇压,土壤过湿时应推迟镇压时间。

三、科学施肥。

大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,按照“氮肥总量控制、分期调控,磷、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”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。施足基肥。要求施足基肥,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%—60%,磷、钾50%—100%底施,因区、因地调整。提倡增施有机肥、生物肥等,扩大缓控释肥料、专用复合肥等施用比例。

四、规范播种。

坚持适墒、适期、适量、适法播种,根据播期、土壤墒情、整地质量和品种特性,科学调整播种量。

1.适期播种。淮北半冬偏冬性品种为10月5~15日,半冬性品种为10月8~20日。沿淮地区各类型小麦比淮北推迟5~7天。江淮地区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月20~30日,春性品种为10月25~11月10日。

2.适墒播种。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%~80%,即土壤“抓土成团、轻丢即散”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。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提前浇水造墒,播后墒情不好及时补墒。

3.适量播种。适期播种的地块,淮北地区亩基本苗控制在14万~18万;沿淮地区亩基本苗控制在16万~20万;江淮地区亩基本苗控制在20万~25万。如果抢墒早播,应适当降低播量。当播期推迟到适播期以后,每推迟一天播种,亩基本苗增加0.5万左右,最多不宜超过35万。分蘖力强、成穗率高的品种和整地质量好、墒情足、播种期早的地块适当降低播量,反之适当增加播量。

4.适法播种。整地后立即进行播种,以保证土壤具有足够墒情,可选用小麦精播机、复式作业机或宽幅条播机,行距20~23厘米,播种深度3~5厘米,确保下种均匀,深浅一致,覆土严密,不重播,不漏播。播种时随种随压,未带镇压装置或镇压不实的田块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,墒情不足及时浇水。

五、播后管理。

1.早补苗肥。对基本苗偏少、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,在小麦2叶期左右及时补施苗肥。如果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,在主茎3~4叶期或4~5叶期施用壮蘖肥。有条件地区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、杂灰肥等有机肥培土壅根,保暖防冻,培肥土壤。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,如麦苗发黄严重,应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转化苗情。

2.防控病虫草害。

(1)春草秋治:根据草相、草龄、墒情等适期使用适宜药剂,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,要封杀结合、以封为主,在墒情适宜时、于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。对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麦田,在冬前选择冷尾暖头、日平均气温8℃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,注意安全用药,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。

(2)防治病虫害:旱地小麦和部分稻茬麦田要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。冬前注意加强对条锈病、纹枯病、蚜虫等的监控,及时防治。

3.冬前镇压。对秸秆还田未耙实的麦田,以及播后未及时镇压麦田,冬前墒情适宜时,可根据苗情选用适宜镇压器镇压1—2次,利于保水保墒,促进冬前壮苗,提高壮苗比例,特别是土壤偏旱时更需要注意。

技术支持: 义斌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