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农业资讯 >> 有文化的小吃成就大产业
详细内容

有文化的小吃成就大产业

  这几年在浙江,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开化气糕办、缙云烧饼办……这些机构听似奇怪,可都是正正经经的政府部门,主要任务就是向全国推广当地小吃品牌,助推产业发展。据了解,效果非常显著,像缙云的小小烧饼,今年产值预计将超15亿元。

  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,由农业厅主办的“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”评选活动首次亮相,从省级层面为地方小吃营造“大雅之堂”,以此来弘扬农村美食文化。

  记者发现,许多小吃赴省城亮相PK,都由地方政府带队,有些领导还现场拉票吆喝。而往往也就是这些小吃,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,背后政府的助推绝对功不可没。当天尽管低温袭来,但寒意丝毫未能驱走吃客热情,人声鼎沸,为农博会打了个“好头炮”。

  味道背后是文化

  说到小吃,大家最熟悉的,莫过于福建的沙县,满大街的普通小店,品种多、口味佳,关键实惠又方便。实际上,在浙江,小吃同样堪称一绝。

  因多山、多水、地形多变化,浙江的村落资源非常丰富,涵盖了水乡、沿海、平原、山地等多种类型。基本上,浙江的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小吃,可能食材大同小异,但味道绝对各有千秋。

  将九头芥腌制成倒笃菜,是建德农村几百年来保留至今的传统技艺。这样一道不起眼的农家菜,潘秋梅却让它成了城里“名菜”。如今,潘秋梅一手创办“秋梅食品”公司,已是名噪四方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。

  “作为江南农村流传的特色小吃,状元饼的特色就在馅料中的倒笃菜,皮薄馅多,伴有淡淡的清香,鲜味十足。很多人品尝后,都说有种儿时亲切感。”潘秋梅说。

  在宁波下辖的余姚市,梁弄大糕是许多人的心头爱。过去,新人结婚,农忙时节,家中装修,走亲访友……大糕都是必备品,尽管流传已有百余年,但那股老底子的味道始终未变,味香粉糯,甜而不腻。

  将小麦粉调成糊状,入平底锅烙熟成软质面皮,再铺上炒好的粉丝、萝卜、猪肉、豆腐片等各色菜肴,继续煎成金黄色。相传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,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,便制作成饼筒供下餐食用,受到僧众欢迎。如今,这款名为“天台饺饼筒”的小吃,让许多在外的台州人魂牵梦萦。

  记者看到,亮相评选活动的小吃,其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,是一方美食文化、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浓缩。有人说,那是妈妈的味道,家乡的味道,是那股让胃部最舒适的味道。

  政府当起“店小二”

  缙云烧饼又叫“桶饼”,色泽金黄,油而不腻,在浙江丽水地区小有名气。但过去一直以来,缙云烧饼只能挣扎在街头巷尾,很难形成气候。小烧饼能不能做成大产业?2014年,缙云县派出调研组,专门赴沙县取经。考察回来,大家意识到:必须实行标准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发展。

  于是,缙云县决定调整思路,专门成立“缙云烧饼品牌办公室”,负责整体推进产业发展。最初,这一做法引来争议,反对者认为是“作秀”,甚至套上了“争权夺利”的帽子。但两年后,缙云就用数字直接予以回应:全国一下开出了230多家专卖店,销售额超过11亿元。在上海、杭州等地的大街小巷,“缙云烧饼”的招牌随处可见。

  “烧饼办”具体做些啥?首先解决标准化问题,所有加盟的门店统一注册商标、制作工艺和原料供应等;第二,为提升知名度,政府搭台来宣传推介和文化挖掘,同时整合资源举办“烧饼文化节”;第三,政府出资建立培训基地,对烧饼师傅进行免费培训;最后,农民开店创业,县里还有专项补助,一个店最高可获补3万元。

  记者发现,在助推小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,许多地方政府都主动当起“店小二”,尊重市场规律不越位,提供一家一户所难以完成的公共服务,切实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。炒年糕是新昌城里乡下过年必备的主食,色香味俱全。今年,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炒年糕产业,今后将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品牌建设、人员培训、宣传推介、原料制作等。

  “到现在为止,我们已经举办了5期培训班,还组织了技能大赛,目的就是把炒年糕作为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。此外,新昌炒年糕师傅创业开店,将给予数万元的补助。为确保年糕品质,县里还从源头入手,对通过质量安全认证的年糕原材料生产与加工基地给予一定的补助。”新昌县农业招展办公室副主任吕文君说。

  小吃致富有门道

  过去,嵊州人一副蒸笼担子闯天下,怕“嵊州”没有知名度,起初在店门口,只能打着“杭州小笼包”的招牌。但现在,光在北京城,嵊州人做小笼包就有数千家店面。而凭着小笼包,也让嵊州这座小县闻名全国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“杭州小笼包”改为“嵊州小笼包”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嵊州现有常住人口73万,以嵊州小笼包为代表,再附带上年糕、榨面等,整个小吃业的从业人员却有5万人之多,亲带亲,邻帮邻,足迹遍布五湖四海,行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,是嵊州服务业的重要支撑。

  经营嵊州小吃店虽然辛苦,但一年下来,赚个三四十万元的比比皆是。过去都是夫妻店,现在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开起分店,有些还和当地大饭店合作,许多店年经营收入都超过百万元。每到春节,这批浩浩荡荡的小笼包大军,带着钞票回到家,或在老家建别墅,或到城里买新房,家里汽车都是好几辆。

  “缙云烧饼以前谁看得上眼?没想到才3年时间,不少人因此发了财。”缙云烧饼协会会长应耀强告诉记者,目前,缙云烧饼从业人数超过了1.5万人,全国各地共开了400多家示范店,今年预计产值将达15亿元,“可以说,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。”

  不仅卖烧饼的人赚了钱,缙云烧饼还带动了诸多周边产业。缙云东山村的陶炉膛,是烧饼制作的“绝佳搭档”,做工精细、传热均匀,烤出来的烧饼特别香脆。随着烧饼热销,陶炉膛也跟着抢手,有的村民一年能卖出六七千个炉膛。还有像作为原料的菜干,缙云当地如今新开了不少生产、加工基地,一条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产业链已经清晰可见。

  所以,真别小瞧这地方小吃。以新昌为例,今年刚开始,就已在县外开出了39家新店,遍布十余个地区。根据计划,新昌炒年糕产业在未来三年内,经营户将达到600家,届时营业收入有望超过3亿元。对此,吕文君告诉记者:“我们发展小吃产业很有信心,也觉得很有意义和价值,它不仅是农民创业的新平台,也是农耕文化挖掘和保护的新途径,更是打响区域知名度的新名片。”

技术支持: 义斌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